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陕西考察调研,先后深入秦岭自然保护区、贫困山区、西安街头等,考察民情,指导一方经济发展。伴随着总书记的行程和指示,保护秦岭、脱贫攻坚、抗击疫情、复工复产等事项,成为各大媒体和人民群众关心和关注的焦点热点。 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让老百姓脱贫致富,是总书记的中国梦。这个梦,萌发于梁家河,完善于冀闽浙,升华于长三角,系统于中南海。 古都西安,地处周、秦、汉、唐故土之上的农发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始终认真学习践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强化政治担当,主动提升政治站位,坚持支农为国的初心使命,鼎力支持山川河流生态保护,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统筹抗疫金融支持 助力经济有序恢复,充分发挥了农业政策性银行“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的职能作用。
践行“两山理论” 支持秦岭生态保护建设 支持秦岭国家植物园建设,保护秦岭生态环境。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总书记心里,山川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千年大计,秦岭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希望,是中华民族的祖脉。针对秦岭北麓的违建问题,总书记盯住不放,一抓到底。2018年中央派驻工作组展开了专项整治。2019年6月,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农发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秦岭北麓违建问题的六次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积极投贷支持秦岭生态环境建设,为陕西秦岭植物园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发放林业资源开发与保护中长期后续贷款0.2亿元,用于秦岭国家植物园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建设项目。至此,该企业所获3亿元审批贷款已全部投放完毕。 秦岭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之一,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素有“国家中央公园”和“陕西绿肺”之称。为更好地进行生物研究,保护珍贵但又脆弱的秦岭生态环境,200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西安市人民政府联合筹资共建秦岭国家植物园,旨在将秦岭山中的生态类型、动植物区系和种类在园中高度浓缩,将有关秦岭动、植物的历史和文化在园中集中展示,将秦岭中的生物资源在园中集中保存与保护,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建成集生物资源保护、旅游观光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基地。早在2014年,农发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就主动上门,商讨信贷支持方案。因当时政策因素而搁浅。2017年国庆节,秦岭国家植物园开园营业。农发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立即与园方沟通,采用门票收入和园区综合收益质押的方式,突破了融资瓶颈。2017年12月,秦岭国家植物园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建设项目3亿元授信获批,2018年2月,实现首笔投放2亿元。该项目贷款的投放,对全力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秦岭特有的生态环境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加大对物种特别是濒危珍稀物种的保育力度,保护研究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助力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石泉县是地处秦岭腹地的深度贫困县,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由西向东横贯而过,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多年来,除县城设有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填埋厂外,各乡镇均无垃圾中转站和生活垃圾填埋厂。生活垃圾基本采取裸露堆放且无任何处理措施,建筑垃圾大多直接运往郊外堆放。4月10日,农发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向陕西环保集团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发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扶贫贷款8020万元,用于石泉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收转运体系项目建设,以解决垃圾处理困境,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该项目的建设,不仅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而且能进一步提升秦岭生态环境。同时,还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上游水源汉江水质及地下水起到极大的保护作用。
创新融资模式,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 自古以来,人们就将黄河比作母亲。 然而,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却是她的三条支流——渭河、汾河和泾河所围城的“三河地区”。 在“三河地区”中,尤为重要的是渭河流域。 渭河作为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其流经的八百里秦川是陕西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光阴荏苒,沧海桑田。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林木的逐渐减少,土地的不断开发,工业的加速扩展……,渭河从历史上的“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变成近年来的水流缺少,水质浑浊,两岸土壤污染,流经之处满目疮痍。 幸运的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愈来愈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亲力亲为,多次实地考察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加大对长江大保护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支持力度,2019年,农发总行下发了《关于加强服务长江大保护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支持政策的通知》。作为分支机构的农发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积极践行首创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 以公司自营融资模式,催化西安渭北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回用项目落地生根。针对日益短缺的淡水资源,近年来,西安市围绕 “三条红线”,依托“八水润西安”等重大水利工程,举全市之力推动污水处理及中水利用工作。响应西安市政府的号召,并结合成立以来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健全,没有形成系统的排污系统和环保系统的实际情况,西安渭北工业区积极改善周围居住和生态环境,上马了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回用项目。该项目采取公司自营融资模式,由西安渭北水务有限公司承担,该公司与渭北管委会分别签订了供水、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回用两份特许经营协议。陕西省分行主动对接后,发现该项目是新涉领域,没有先例和经验可借鉴,营销过程困难重重。为保证项目的合规性和有效性,他们抽调专人,成立业务发展攻坚小组,专题学习,多方论证,在省分行的大力支持下,创新“公司自营性+特许经营”项目融资模式,采用了省、市、县三级行联合调查和前中后台平行办贷机制,对项目运营、自营性项目贷款流程、承贷客户财力状况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积极推动项目落地。经过近5个月不懈努力,2019年6月25日,渭北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回用项目1.64亿元贷款实现了从调查评估到投放的“破冰”,成为陕西省分行系统业务转型以来投放的首笔自营性项目贷款。项目建成后,日污水处理规模达3万立方米,日再生水回用规模达2万立方米,将在该工业区形成系统的排污系统和环保系统,为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保护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恢复渭河流域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当地人居环境发挥出巨大的推动作用。 以PPP融资模式,推动鄠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成功投放。西安市鄠邑区境内污水排放系统不健全,对居民的生活、生产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也对周边的涝河、甘峪河等渭河支流造成严重的污染。为此,区政府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期工程完成了项目立项、行政许可手续审批、评估、准备、实施等一系列手续。农发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根据其融资需求情况,及时上报、提前谋划,经省、市、县三级行联合调查,探索采用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融资模式。2019年7月18日,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PPP项目贷款2.17亿元成功获批。该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新建总长365.44公里的污水管道和247座污水处理站,将能从根源上解决西安市鄠邑区4个镇46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和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问题,惠及农户1.9万余户、7.8万余人,对提升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具有积极作用。通过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由地方政府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发行提供农业政策性资金支持,在拓宽信贷支农领域、服务乡村振兴、支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示范效应。 支持泾河防洪暨生态治理工程项目成功落地。泾河是渭河的第一大支流,穿泾河新城而过。随着西安市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建设的加快,提高城区河道的堤防建设和防洪能力已成当务之急。农发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行联合办贷决策链条短、响应速度快、保障能力强的优势,加强沟通协调,开辟绿色审批通道、优化办贷流程、简化办贷手续,审批泾河新城泾河防洪暨生态治理工程项目贷款8亿元,3月25日,投放贷款3.9亿元用于该项目建设。该项目建设以堤防为主,通过河道疏浚、护滩工程、改造在建堤防,形成完整的泾河防洪体系,建成后泾河将达到西咸新区总体规划中百年防洪的设防要求,确保泾河新城的防洪安全。 以整合财政资金模式,支持西安市全域治水项目。古时西安境内河流分布交错纵横。八水绕长安,方有唐都长安的国际化大都市。水兴,则邦盛。今年以来,农发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积极响应西安市政府号召,营销对接全域治水项目。该项目融资总额80亿元,力争本年度实现投放40亿元。目前,西安市全域治水项目由原统贷模式转为各区县自主实施,为加快推进项目落地,该行专门成立了项目对接评估小组,分别与鄠邑、长安、临潼区政府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就项目实施主体、还款资金来源、担保等问题进行了详谈,形成了财政安排预算资金管理办法、绩效考核办法等相关文件清样。与此同时,各区县成立SPV公司的工作在当地水务部门的牵头下正在稳步推进。下一步,争取按照“审批手续齐全优先、不涉土地问题优先”的原则,及早实现首笔贷款落地。
决战脱贫攻坚,一点一滴方显初心使命 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是总书记最牵挂的事。脱贫攻坚,产业是根本,金融是支撑。近年以来,农发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充分发挥其在金融扶贫中的先锋、主力和模范作用,精准把握工作重点,持续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全力助推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累计投放扶贫贷款116.43亿元,扶贫专项建设基金31.25亿元,产业扶贫贷款1.13亿元。至3月末,扶贫贷款余额达到74.6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1.75%。 聚焦发力,打好易地扶贫搬迁关键仗。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农发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坚持把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全行的首要任务来抓。强化组织推动,市县两级行均成立了“一把手”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建立了行领导包片扶贫联系制度,明确了扶贫专岗,构架起内外联动、上下协同、合理推进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对周至、蓝田两个扶贫任务较重的县支行,选优配强班子,并将毕业入行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业务岗位,着力打造一支过硬的政策性金融扶贫队伍。坚持每年把扶贫工作列入全年重点工作规划,纳入重要考核指标,予以人财物多方倾斜。注重多方联动。坚持融资与融智相结合,主动参与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及实施方案的编制,组建专业团队为扶贫公司制定精准的融资方案。深化政银企三方合作,加强三方人员培训,实现了扶贫政策、金融政策与扶贫项目的有效对接。提升效能推动。市县两级行分别制定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清单,落实责任,明确时限。开启扶贫贷款绿色通道,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支持政策,统筹安排全辖信贷力量,加强前中后台的沟通联动,提高办贷效率,加快贷款调查、评审进度。2015年8月,蓝田县遭受暴雨侵袭,九间房镇铜鹅村、李家坪村5公里的出村路全段冲毁,该行闻讯后立即出动,按照“规模优先安排、手续优先审核、流程优先办理”的三优先原则,全速推进,仅用2周时间便成功投放首笔易地扶贫搬迁贷款1047.62万元,帮助49户村民年底前顺利搬入新居。 精细施策,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坚持把精准要求贯穿始终,着力做到办贷精准。严把放款关,重点做到规划、精准度、关联度“三审”;管理精细。制定了移民搬迁贷款资金管理办法,由放款中心严格执行扶贫信贷资金支付流程,逐项对照审核,符合要求才同意支付。对易地扶贫专项贷款的拨付,由省扶贫公司提供资金使用协议和拨付清单,按贷款管理办法对专项贷款进行拨付。同时,协助省行抓好全省扶贫资金监管工作。农发行网银系统上线以来,对全省97个扶贫网点专户资金实时监测。2019年对全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贷款惠及的1926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拉网式入户调查,做到进村入户,入户对人。另外,还开展了“访贫归来谈感想”专题活动,相关支行班子成员和青年员工在走访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困难群众生活的不易,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教育了员工,锻炼了队伍,加强了理想信念教育。作风严实。针对中央巡视专项整改“回头看”提出的各类问题,列出清单、制定举措、限时整改,促进工作质量明显提升。 产业扶贫,推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发挥省会城市总部经济活跃和集团客户聚集的优势,重点支持一批大型集团公司或优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或产业园)+农户等方式,推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2019年以来,为了大力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该行党委书记、总经理史斌主动作为,深入实地开展调研,寻求扶贫开发突破口。针对西安市山美食品有限公司收购猕猴桃的资金需求,加快办贷进度,指示所辖的周至县支行成立青年突击队,攻坚克难,自8月12日至14日,仅用三天时间完成了合同签订、抵押登记、办理公证等手续,向该公司成功发放新兴产业扶贫流动资金贷款450万元,实现了产业扶贫贷款“零”的突破。根据陕西果业集团组织建设1座自动化冰温立体智能化气调库,具体由洛川分公司负责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创新贷款模式,采用陕西果业集团统贷统还的融资方法,向陕西果业集团发放农村流通体系建设非PSL中长期扶贫贷款1亿元,专门用于其下属陕西洛川苹果有限公司苹果后整理项目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将对尧头、石泉两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91人实施精准扶贫,具有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同时,也加快推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能让好苹果卖出好价钱,让红苹果变身“金”苹果,让农民分享苹果全产业链的利益,对于推动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具有龙头引领作用。
蓝田模式,百村产业稳定后续扶持。为带领山区农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2019年,蓝田县委县政府下达了以党建为引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百村项目计划,立足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推行食用菌、花椒、葡萄等“6+X”产业模式,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着力打造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示范村。3月9日,农发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发放产业扶贫贷款7100万元,支持蓝田县百村产业提升项目走上发展快车道。本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蓝田县17个镇和1个街道办共101个村,种植花椒、食用菌、草莓、樱桃、石榴、大杏等农作物面积7700亩,涉及新增养殖鸡90000只、兔5000只、猪350头、牛100头、蜂500箱等生物资产的购置及相应农业设施的建设。项目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有效盘活村级集体资源和资产,由蓝田县人居环境建设有限公司实施项目、申请贷款、管理资金,解决了银行贷款的统贷、统管和统还的问题,增强了融资额度,提高了融资能力。龙头企业带动乡村产业,合作社带动农户进入市场,打造了确保政府能融资、农发行能投放、项目有成效、贫困户通过就业致富的“蓝田模式”,达到了政府、财政、银行和产业的有机统一。
启动两个通道 统筹抗疫经济有序恢复 习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命脉所在。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农发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在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的同时,主动作为,加班加点,加大金融驱动,展开融资筛查,启动防疫贷款“应急通道”和复工复产“绿色通道”,统筹用好人行专项再贷款、财政贴息、减费让利等政策,最大程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最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全力保障疫情防控药品生产供应。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的严峻复杂形势,农发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全面摸查辖内卫生防疫、药品制造及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融资需求。同时,利用华为Weilink系统完成贷款审议审批工作,缩短办贷流程,提高办贷效率,做到精准、便捷、高效。在办贷过程中,信贷人员克服办公大楼出入等困难,全天候坚守岗位、加班加点,顿顿用方便面解决就餐问题,为抗击疫情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用实际行动履行政策行金融机构社会职能。了解到作为全省为数不多的几家三类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和生产企业之一的陕西佰美基因股份有限公司1月23日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紧急开发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上机60分钟可看到检测结果,有助于快速筛查和监测感染人群。得知企业因加大生产存在资金需求,第一时间启动信贷业务管理应急通道,从2月6日3:30贷款评级流程发起到2月7日15:30完成投放,仅用36小时,就完成了陕西佰美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申请1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的全部流程。陕西远光高科技有限公司是西安唯一一家具备生产医用护目镜资质企业,也是全省首批纳入中央疫情防控工作重点企业。其生产的医用护目镜、口罩均被指定为陕西省疫情联防联控应急储备物资,由政府统一调度,直供湖北抗击疫情第一线。获悉其采购原材料资金短缺限制了该企业满负荷生产的信息后,从贷款调查到发放用时2天,火速投放500万应急救灾贷款支持企业深挖生产潜能。同时,采用人民银行专项再贷款资金,为企业提供疫情防控优惠利率。 助力全省疫情防控物资的购储运配。陕西省物流集团是人民银行首批纳入全国疫情防控保障类重点企业名单之一,主要承担全省应对疫情使用的重要医用物资及其上游原材料以及重要生活物资的采购、仓储、运输及配送等防疫任务。在新冠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农发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紧紧围绕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工作要求,实时关注区域内疫情防控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随时做好提供支持准备。获悉陕西省物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融资意向后,该行党委高度重视,主动开展高层对接,现场办公,制定金融服务方案,成立专项服务小组,集中力量,加班加点,全力推进。3月4日,开启应急贷款通道,向陕西省物流集团投放1亿元应急贷款,为全省防疫物资保障工作提供强有力资金支持。本笔贷款,通过严谨认真梳理信息,通宵达旦核对资料,特事特办开立账户,及时准确发起流程,从授信审批到投放到位仅用时2天。 保全省“米袋子”供应支持复工复产。陕西粮农集团主要承担陕西全省粮油收储和供应工作,是陕西省发改委防疫重点企业及陕西省农业厅疫情保供重点企业。年收购小麦量占全省商品小麦总量近50%,面粉加工能力居西北地区首位。疫情当前,农发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以充足的资金、充分的准备,优惠的政策,强力支持“米袋子”“菜篮子”等必需品生产供应,促进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得到陕西粮农集团保障疫情防控存在资金缺口的信息后,该行党委高度重视,安排成立专项服务小组,针对企业贷款融资意向及资金需求额度,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并启动应急贷款绿色通道,及时与上级行沟通。经过省市县三级行通力协作,高效、合规地完成了贷款调查、审查、审批流程,向陕西粮农集团发放应急贷款3.7亿元,保障了全省“米袋子”供应,支持了企业复工复产,增强了群众抗疫信心。
据了解,农发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疫情防控期间共对接人行再贷款重点名单内企业22户、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重点企业213户。自2月7日投放第一笔应急贷款至4月30日,共向28户企业投放各类26.23亿元。其中,启动“应急通道”,加大信贷支持疫情防控生产生活物资保障力度共支持17户、10.21亿元;启动“绿色通道”,助力加速复工复产促进经济恢共支持11户、16.02亿元。陕西省发改委与农发行陕西省分行联合建立“防疫情、促复工”对接机制以来,该行推进重点项目落实落地,目前已对接了46个项目、234.93亿元,对项目及时入库管理。其中:已上报省行审查项目2个、11.55亿元,正在评估项目6个、37.4亿元,正在培育项目14个、52.4亿元。 (供稿:农发行陕西分行营业部 周向阳) 【编审:荆东;编辑:张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