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至,万物丰。随着丰收节、中秋节、国庆节的相继而来,放眼三秦大地,田野里处处呈现出收获百果、晾晒庄稼、播种希望的繁忙景象。 党的十九大作出建设网络强国、以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乡村等一系列重要部署。近年来,陕西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科技创新为引擎的乡村振兴壮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数字化为陕西“三农”事业发展注入了全新动力,也为金融服务“三农”增添了广阔舞台。
近年来,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顺应金融科技发展趋势,以农总行党委治行兴行“六维方略”为统领,确立加快高质量发展的“158战略”,倡导全行办“三农”理念,将“数字化转型工程”列为“八大工程”,打造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一号工程”升级版,大力推进产品创新、场景建设、渠道融合等,畅通服务“三农”金融科技脉络,在推进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进程中彰显农行智慧和力量。
打造“一号工程”升级版
“做强产品、做优场景、做亮创新、做通渠道、做实风控,扩大产品覆盖面,提高场景渗透率,全力打造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一号工程’升级版。”去年,农行陕西省分行印发《“三农”和县域业务数字化转型推进方案》,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加大产品营销和服务场景建设力度,以“数据”“平台”“场景”“产品”“风险”为核心,建立健全与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产品创新机制、支持保障机制和风险管控机制,加快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繁荣、农民增收致富。 农行陕西省分行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积极推进“惠农e贷”扩量提质、“惠农e付”转型提升、“惠农e商”上下联通及三大业务深度融合。服务更多专业市场、龙头企业、涉农电商等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客户。丰富完善掌上银行功能,组织员工进村入户、扫街进场,全面开展县域掌上银行营销专项行动,方便县域个人客户线上支付结算。针对产业链核心商户、县域批发商等多样化需求,使“惠农e商”成为联结城乡商品交易的重要网络渠道。 “让县域和‘三农’客户少跑路甚至不跑路。”在做通渠道方面,农行陕西省分行结合村庄撤并、特色小镇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现实情况,坚持智能化、轻型化的思路加快网点新建、迁建,调整优化营业网点布局,促进惠农通服务点数字化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同时,以支付结算为突破口,深化与餐饮、旅游、物业、生活服务缴费等场景的合作,依托金融科技建设各类渠道连接机制,推动各类渠道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交叉覆盖、相互支撑。 农行陕西省分行深入实施“县域提升工程”,着力打造金融科技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基础金融服务能力,逐步深化智慧“三农”业务领域应用,逐项优化互联网金融服务“一号工程”体制机制,让更多农民客户“用农业银行的APP,扫农业银行的码,贷农业银行的款”,享受农业银行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现代金融服务。
农行陕西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冯旭东表示,作为一家面向“三农”、服务城乡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将以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动力,深入推进县域和“三农”领域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让更多“三农”客户享受到现代化线上综合金融服务,不断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线上融资快车便捷惠农
峁梁沟壑的黄土高原,沃野丰裕的关中平原,叠嶂重峦的秦巴山区,造就了三秦大地差异显著、山川秀美的自然特征。如何利用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向全省“三农”领域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具温度、更可持续的金融服务,是新时代金融业急需解决的“时代考题”。农业银行实施“三农”业务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融资线上化,为金融破解时代难题提供了新路径。陕西省分行顺应数字化、线上化发展趋势,借助金融科技,强化平台、数据、资源三大支撑,全力推广“惠农e贷”,解决了长期以来因缺信息、缺抵押而掣肘农民的融资问题。 “惠农e贷”是农业银行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专门为农民设计的一款线上化、批量化、便捷化、普惠化的贷款产品。该产品可通过掌银、自助设备等渠道办理,30万元以下可免抵押免担保,利率优惠融资成本低,实现系统自动审批,极大提升了办贷效率,成为了具有互联网基因、落实中央惠农精神、接地气受农民欢迎的农行特色网络融资产品。 农行陕西省分行围绕陕西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深挖细分当地经济产业行业特色,重点支持关中的果业,陕南的茶叶和中药材,陕北的高山苹果及养殖业,先后推出“农担e贷”“农担茶叶贷”等产品,有效提高了农户贷款的覆盖面、便利性和可得性。自上线以来,该行“惠农e贷”累放190亿元,余额突破80亿元,惠及农户9万户。 汉中市西乡县峡口镇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该镇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位于峡口镇西南方向的江榜村拥有茶园4000多亩,茶农大多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由于长期缺乏信贷投入,先进设备、技术等不能跟进,优质茶叶增产缓慢,直接影响了农户增收。今年3月,峡口镇的江榜村迎来了转机。农行汉中西乡县支行克服疫情影响,深入该村开展客户信息采集工作,优先采集了380户规模茶叶经营户的数据,并生成白名单,预授信近1亿元。目前,已通过“农担茶叶贷”向101余户投放贷款1300万元。 江榜村是农行陕西省分行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解决融资难题的缩影。像江榜村这样通过农行整村信息采集,批量生成白名单的乡村已达5670个,这些村已采集信息的村民,如有融资需求,可通过农行掌上银行APP线上用信,随借随用随还,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现代化金融服务。目前,农行已通过线上渠道累放贷款近3亿元,受益农户3000户。 为解决“融资慢”难题,农行陕西省分行加大线上产品创新推广力度,还先后推出了“微捷贷”“数据网贷”“保理e融”“纳税e贷”“医保贷”“抵押e贷”等一系列线上化特色信贷产品,目前线上贷款余额已超141亿元。
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农行陕西省分行除了推进“惠农e贷”扩量提质外,发力场景金融、渠道融合,全力推动“惠农e付”和“惠农e商”,还围绕农业产业链客户等六大类客户,推广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产业链金融、智慧政务等产品,搭建“三农”和县域八大类重点场景。截至8月末,“惠农e付”业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县域当年掌银活跃客户数超139万户,县域“惠农e商”商户数达到9862户、交易金额近9亿元,互联网产业链场景商户155户,完成总行计划的120%。
创新破解农村集体经济贷款难题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的重大举措。然而,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涉及产业范围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具备企业法人资格等诸多条件限制,许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去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田西村就遇到了这一发展难题。近些年,田西村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技术优势,红薯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为了把红薯产业做大做强,田西村积极响应中央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号召,成立了田西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获得了陕西省颁发的第一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然而,在田西村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资金不足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在重要关头,农行咸阳杨凌支行向田西村伸出“援手”,但田西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不具备企业法人资格的问题成了拦路虎。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该笔支农贷款项目没办法获批。 面对这种情况,杨凌支行没有放弃,立即安排专人对接有关部门,了解相关政策规定,主动帮助田西村解决“贷款难”问题。最终,在农行的协助下,田西村成立了陕西省首家由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全资控股的子公司——陕西田进农业有限公司,并成功为其投放了100万元支农贷款。 农行通过田西村的合作实践,探索出金融支农的“破题之举”,既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又形成了一种可持续、可推广的融资模式。该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融资难题,更为陕西省金融支农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为积极支持陕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加快全省经济协调发展,农行陕西省分行制定出台了《服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行动方案》,确定了推进农村“四权”抵押贷款、服务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平台建设、支持农村“新主体、新权能、新领域”及农垦系统现代农业等四大发展重点,配套实施加大银政合作、加快产品创新、倾斜政策资源等八个方面推进措施,形成了清晰的路线图、施工图,促进陕西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迈入新阶段。 (供稿:农行陕西分行)
【编审:荆东;编辑:张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