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秦岭山区依然寒风刺骨,但在位于秦岭深处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四亩地镇天华山脚下约1900米埋深的引汉济渭输水隧洞里,却蒸腾着缕缕白雾,温度高达40度。在这里,工人们挥汗如雨,干劲十足。高筑的水坝、挺立的塔吊、轰鸣的机器、忙碌的工人,构成一幅重大水利工程现场施工的画卷。 “还有几十米就全线贯通了,这一刻我盼了很久。”中铁隧道集团引汉济渭项目部总工程师王琪激动地说。和千余名建设者一样,王琪在春节期间一直坚守在工地抢工期、赶进度。
引汉济渭水利工程2011年7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立项,工程跨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横穿秦岭,是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旨在解决陕西水资源短缺问题,调引汉江之水滋润关中,“浇灌”陕北、带动陕南,被誉为“陕西版的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向引汉济渭一期、二期工程项目提供授信支持205亿元,累计发放信贷资金53亿元,助力这一重大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在防洪、供水、水生态修复等领域的重要作用,惠及渭河沿线1400余万名百姓。
再将视线转向素有“中华源脉”之称的临潼。在陕鼓集团临潼工业园区,加工车间和总装车间生产人员全力推进印尼海外硝酸项目、国内大型化工项目以及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安平站、泰安站管线压缩机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生产总装和试车任务。这些项目都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今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向陕鼓集团发放制造业专项贷款9亿元,为其打赢稳产保供攻坚战提供了坚实金融支持。
新年开新局。虎年春节一过,多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眺望陕北革命老区志丹县,黄土峁梁间的新建林木已开始吐露新绿,新建储备林正连成一片。作为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国家储备林建设对推进林业现代化、增加我国木材供给能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与陕西省林业厅签订《开发性金融支持陕西省国家储备林建设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发挥金融资源配置枢纽作用,创新“政府+开发性金融+省属企业”合作模式,凝聚起政府、金融和社会各方力量,支持陕北、陕南革命老区国家储备林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据介绍,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向志丹县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提供授信支持4亿元,开年发放首笔信贷资金1亿元,将有效支持革命老区6万余亩的新建营造林,并带动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林禽养殖等林下经济发展,帮助2000多名老区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劳务雇佣、发展林下经济等方式,既看得见、摸得着绿水青山,又吃好“生态饭”。
2月7日,陕西省举办高质量项目推进会暨2022年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据悉,陕西省一季度集中开工重点项目963个,总投资达4470亿元。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生态保护、能源化工转型升级、重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发挥金融主力军作用,坚持靠前精准发力,开年以来,向斗门水库、西安地铁、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项目发放贷款超过110亿元,为陕西省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作出积极贡献。
(供稿:开发银行陕西分行)
【编辑:张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