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近年来,陕西农信积极响应绿色发展战略,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一条绿色金融助力生态价值转化的创新之路正在三秦大地延伸。
信用赋能:三秦乡村的“信用生态”革新
在陕西杨凌示范区,一场“信用革命”正悄然改变着乡村金融生态。截至2025年6月,该区已创建45个信用村,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84.91%;创建信用镇1个,占比达50%。更为关键的是,辖内13500户农户全部建立信用档案。数字背后,是一套创新机制的有力支撑。
杨凌农商银行与区委组织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双基联动”工作机制。在每个村建立金融服务员、联络员、协办员三支专业队伍,开展“错峰”入户服务。同步推进信用宣传普及,开展常态化信用宣传活动,通过网点阵地和志愿者入户,营造出“争当信用户、争创信用村”的新风尚。
产品创新:构建绿色金融“四梁八柱”
陕西农信制定绿色金融大文章专项行动方案,落地全省地方法人银行首笔“碳减排支持工具”,探索发放VEP生态价值贷款,金融创新正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2025年4月,石泉农商银行营业大厅里,一家生态农业企业负责人接过批贷通知书——500万元“生态贷”获批,利率较普通贷款低1.5个百分点。
这款针对生态农业、清洁能源、环保科技等绿色产业的专项产品,已成为当地绿色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仅2025年上半年,石泉农商银行就投放 1.95亿元“生态贷”,惠及28家生态企业和18个村集体经济组织。
在铜川耀州区,另一种创新金融产品“破壳而出”。2025年7月25日,子长农商银行在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及延安审计中心的指导下,成功发放延安首笔“三秦光伏贷”319.6万元。“政府搭台、银行创新、担保协同”的模式彻底打通了农村绿色能源的金融血脉,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精准滴灌:三秦大地的绿色样本
盛夏时节,子洲县黄芪种植基地里,连片的黄芪苗长势喜人。种植大户老马算着账:“子州农商银行的‘黄芪贷’解了燃眉之急,种植资金有着落了。”
这款由子洲农商银行创新推出的产业专项融资产品,已累计为当地黄芪产业链发放贷款2.94亿元。从种植户到加工企业再到经销商,产业链各环节都能获得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
在“中国富硒茶乡”紫阳县,紫阳农商银行打造了“茶叶贷”全周期服务体系:茶农凭30万元信用贷款改造老茶园;茶商通过“秦V贷”获得50万元循环额度解决收购资金难题;茶企拿500万元技改贷款引进自动化生产线。金融服务还延伸至乡村旅游领域,该行创新推出“文旅贷”,累计为45家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授信1.8亿元。近年来,紫阳县通过发展茶旅融合项目,每年吸引游客近30万人次,享有“硒茶小镇”美誉的焕古镇2024年实现茶文旅综合收入近1.2亿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500元。
陕西农信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结合地方实际差异化支持,创新推出“钛金贷”“畜牧贷”“茶叶贷”“惠民果业贷”等30余款绿色产业链专属产品,探索出了一条“金融链”与“产业脉”共融共生的振兴发展之路。
机制保障:从理念到实践的制度创新
在秦巴山区深处,紫阳县洞河镇的王大姐不再为几万元周转资金发愁。“农信提前授信20万元,随用随借,买猪崽的钱手机一点就到账。”她展示的手机银行APP上,“秦e贷”界面简洁明了。
数字技术打通绿色服务“最后一公里”,这正是陕西农信数字化转型的缩影。
“310”信贷模式——3分钟申请、1秒钟放贷、0人工介入已覆盖全省农户。建立绿色贷款审批绿色通道,实施定向利率优惠,将绿色贷款纳入年度考核,推动各行社成立绿色金融委员会,明确 “绿色信贷占比”“生态项目覆盖率” 等硬指标。
1.1万个“金融e站”在陕西乡村扎根,填补物理网点空白区域。这些具备基础金融、政府服务、生活缴费等功能的“村口金融便利店”,满足了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办理综合金融服务的需求。2024年末,陕西全省“金融e站”累计服务客户超800万户,累计交易超1800万笔。
(供稿: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编辑:高春茹;审核:史雅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