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在渭南市召开的全市农田排水(碱)工程恢复保护工作推进会上,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回顾总结全市农田排水(碱)恢复保护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时,充分肯定了农发行渭南市分行对该项工程的金融支持,并希望农发行能够持续发挥政策性金融职能作用,助力渭南乡村振兴。
“十四五”以来,农发行渭南市分行始终坚守“支农为国、立行为民”初心使命,紧扣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农田排水(碱)恢复保护工程9年规划,将农田排水(碱)工程作为支持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以务实举措推动项目落地见效。一是聚焦治理需求精准发力。针对渭南临近黄河部分区域地势低洼、雨汛积水导致农作物生长受损,土地盐碱化加剧的问题,市委市政府研究确立了农田排水(碱)恢复保护工程规划,通过推进治理区干沟、支沟、斗渠、农渠、毛渠全链条治理与生态修复,构建“雨水收集-沟渠疏导-入渭排放”体系,稀释土地盐碱含量。据此,农发行渭南市分行积极跟进工程资金需求,综合运用农田、水利专项信贷产品,创新性地将资金需求包装成不同项目,并实行“政银企一线式”服务,统筹信贷资源和服务力量,全力推动农田排水(碱)工程规划落地。二是聚焦金融服务提升效能。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当先导、补短板”作用,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一站式”办贷机制,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融资模式。先后支持了渭北80万亩农田、高新区农田、经开区农田、大荔县农田、蒲城县农地排水(碱)综合提升改造等项目,累计审批贷款23亿元,实现贷款投放14.23亿元,支持全市完成干支分沟清淤建设1728664米,助力构建“沟沟相通、渠沟相连、排灌顺畅”的灌排体系,惠及27个乡镇、305个村落。三是聚焦双向赋能统筹推进。针对此类项目收益较少的特点,深入挖掘项目现金流,结合治理区资源禀赋,通过支持种植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发展鱼虾蟹等特色养殖、排水渠坡边布设光伏等,进一步拓宽项目收益来源,有效弥补项目现金流缺口,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同步推进,提高了治理区农业综合生产力,使渭河两岸“冬季白茫茫,涝季水汪洋,满地盐蓬草,不长庄稼苗”的历史得到根本改变。
从“盐碱地”到“肥沃田”的转变,是农发行渭南市分行支农成效的生动缩影。“十四五”期间,该行累计投放各项贷款223.43亿元,较“十三五”末净增68.20亿元,涉农贷款余额位居全市金融机构首位。下一步,该行将紧扣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进一步赋能农田排水(碱)工程建设、光储充示范基地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雨污水管网改造扩建等民生工程,为渭南加快建设农业强市贡献坚实的政策性金融力量。
(供稿:渭南市银行业协会;撰稿:农发行渭南市分行 )
【编辑:高春茹;审核:史雅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