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乡村振兴,金融先行。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重要概念,为新时代“三农”工作锚定核心方向,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的升级要求。陕西农信安康农合机构始终牢记服务“三农”使命,以主力军的担当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以创新的金融产品和贴心的服务举措精准发力,从特色产业赋能到科技智慧服务,从人才培育扶持到绿色生态发展,全方位构建乡村振兴金融支撑体系,将金融“活水”引入广袤乡村,以金融之力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巍巍秦巴山,层峦叠嶂;悠悠汉江水,碧波荡漾。安康,这座被绿水青山环抱的城市,也曾面临过“守着金山难变现”的困境。如今,行走在安康的乡村田野,漫山的茶园绿意盎然,遍野的茶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绿色产业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这背后,离不开陕西农信安康农合机构以绿色金融为笔,以精准服务为墨,书写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初心答卷。
田埂上跑出来的“生态钱”
“做绿、做特、做优”,这是安康农合机构深耕乡村绿色产业的初心坚守。说白了就是:紧盯生态优势,聚焦特色产业,把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绿色发展的每一寸土地。
这份坚守从不是纸上谈兵。安康农合机构的客户经理们,常年踩着泥土、顶着烈日,穿梭在秦巴山区的村落田间。哪家想扩种生态茶,哪家想升级养殖棚,哪家想发展林下经济,他们都一一记在“民情账本”上,做到心中有数、服务有底。
紫阳县的詹大哥,种了8亩生态茶园,茶叶品质好却一直没规模。眼看着周边茶农都靠规模化种植赚了钱,他也想把茶园扩到20亩,可买茶苗、修灌溉设施的资金却没着落。紫阳农商银行的客户经理小张听说后,主动找上门,一次次钻进茶园看长势、问销路,摸清情况后,很快就为他办理了20万元的“秦V贷”线上快贷,而且无需抵押,全凭信用。
资金到位后,詹大哥的茶园顺利扩建,还引进了生态种植技术,茶叶产量和品质都大幅提升。如今,他的茶园不仅自己增收,还带动了10多名村民就业,每人每月能挣3000多元。“以前守着几亩茶田勉强糊口,现在跟着农商银行的脚步搞绿色种植,日子比茶油还香!”詹大哥笑着说。
这就是安康农合机构的“土办法”,也是最暖心的办法。他们打开路子、迈开步子,走到田间地头问需求、解难题,让每一笔绿色贷款都带着温度,落到实处。
一片绿叶撑起的“致富伞”
安康的富硒茶,是秦巴山区的“金叶子”,也是农民增收的“摇钱树”。安康农合机构深知,要让这片绿叶真正长成乡村振兴的“致富伞”,必须穿透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以“长情陪伴”见证产业从萌芽到繁茂的全过程。
平利县某茶业有限公司的成长轨迹,正是平利农商银行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的生动缩影。2012年,这家尚处起步阶段的小作坊,怀揣着建标准化生产厂房的梦想,却被资金短缺的难题困住脚步。平利农商银行客户经理走访时得知情况,第一时间上门对接,仅用5个工作日就完成400万元贷款审批发放,为企业筑起了从“小作坊”迈向“规模化”的第一级台阶;2016年,企业瞄准智能化升级,计划引进先进制茶设备以提升品质与效率,平利农商银行又主动跟进,迅速追加1000万元信贷支持,让自动化生产线顺利落地,推动企业加工能力翻倍。每年春茶采收季,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收购鲜叶,平利农商银行总是提前授信、快速放款,确保企业“鲜叶应收尽收”,让茶农当天交叶、当天拿到货款,真正实现“采叶不慌、卖叶不愁”。
十余年间,平利农商银行累计为该企业发放信贷资金超1亿元。如今,这家企业已成长为省级龙头企业,现代化生产基地里,清洁化生产线有序运转,产品被评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名下女娲银峰系列产品在全国茶叶评比中斩获优异成绩,远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绞股蓝饮品漂洋过海走进东南亚市场。企业每年收购茶、绞股蓝鲜叶超200吨,带动周边300多户茶农增收,户均年增收近1.2万余元。
平利农商银行的这笔“绿色投资”,不仅滋养了一家企业,更撑起了安康富硒茶产业的一方“天空”。一片片鲜嫩的茶叶,在金融“活水”的持续浇灌下,变成茶农手中的“金钥匙”,打开了乡村致富的大门,传递着金融与产业同频共振的力量,描绘着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民生图景。
秦巴依旧青,汉江依旧绿。陕西农信安康农合机构始终坚守服务“三农”初心,以绿色金融为纽带,架起了生态与致富的桥梁。截至2025年10月末,安康农合机构累计发放涉农贷款253.10亿元,覆盖特色产业经营主体近3万户,带动19.18万户农户稳定增收。一笔笔绿色贷款,像涓涓细流,润泽秦巴大地的千里沃土;一次次精准服务,如不竭春风,温暖着千家万户的心田。未来,安康农合机构将继续以金融之力,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底色,让更多百姓在生态发展中收获幸福生活。
(供稿:安康市银行业协会)
【编辑:高春茹;审核:史雅蕊】
|